<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河北省半數縣市已完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布局

          首頁 > 

          地方

           > 河北

           > 河北省半數縣市已完成...

          河北省半數縣市已完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布局

          前不久,在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于河北召開之際,記者隨教育部采訪團深入河北唐山、邯鄲等地,采訪了當地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的若干亮點,頗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改革農村學區設置,建立縣域管理新體制

          在河北采訪期間,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3歲之差讓一對姐妹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姐姐楊曉娟,2005年初中畢業時,所在的承德縣老爺廟鄉中學50多個考生,無一考上縣一中,姐姐只能外出打工。2007年縣里搞學區建設,教師資源重新整合,妹妹楊珊2008年中考,考了高分,當年的老爺廟鄉竟有6個孩子考上了縣一中。“如果早3年建學區,大女兒說不定也正坐在哪個大學教室里讀書呢!”姐妹倆的母親說。

          農村學區改革是河北省探索建立縣域教育管理新體制的切入點。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劉教民解釋說:河北農村學校布局分散、辦學規模小、設施不全,很多課程都難以開全,學區管理可以有效整合區域資源。這一改革從2005年開始,以縣(市)為單位,打破鄉(鎮)行政區劃界限,3-5萬人口設置一個學區,通過學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步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邯鄲市教育局局長趙浩軍告訴記者,2006年以前,邯鄲市村村辦小學,學校規模小,老師少,課程無法開全,也根本無法開展教研活動,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實行學區改革后,邯鄲市將211個鄉鎮中心校撤并調整為131個學區中心校,學區范圍內實行管理、課程、研訓、資源配置和考核“五統一”,解決了教育資源匱乏問題,學區設立研訓室,提高了教學質量,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

          據了解,河北省已有一半以上的縣(市)基本完成學區建設工作,建立了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學區中心校和學校三級管理的縣域教育管理新體制。

          經費統一管理,確保投入穩定

          唐山市豐南區小集村的小集小學是由附近4所村小撤并以后新建的學校,總投資近1100萬元。典雅別致的教學樓、一應俱全的舞蹈教室、圖書室、微機房……記者發現這個農村小學一點不比城區學校差。

          農村教育經費的持續穩定增長,是保證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物質基礎。唐山市教育局局長李全民介紹說,原來鄉鎮中小學財務納入鄉鎮財政所統一管理,不少校長的精力花在“搞關系”、“跑錢”上。為此,唐山市2002年探索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新體制,即在各縣(市)區建立“教育集中收付分中心”,撤銷鄉、校兩級財務機構,實行教育經費“集中管理、統一核算”。

          設立“教育集中收付分中心”到底有何好處,這一政策的發源地豐南區的教育局局長段煦寧仔細道來:首先,規范了“撥”,強化和規范了政府的教育投入行為;其次,規范了“轉”,縣財政局將國家、省、市下撥的各項專項資金,及時劃轉給教育集中支付中心,杜絕了逐級劃撥造成的經費滯留、挪用、貪污、浪費等現象;再次,規范了“收”和“支”等,各單位的收支均一步到位由教育支付中心收付,杜絕了中小學亂收費現象,也有效遏制了教育舞弊和腐敗行為;“更為重要的是,農村中小學校長可以將全部精力放在辦好學校上”。

          實踐證明,唐山市豐南區建立集中支付中心的這幾年是該區有史以來預算內教育經費大幅度增加的幾年,也是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改觀最大的幾年。

          用制度保障,讓優秀老師“流向”農村

          建成好學校,需要好老師。李彥波是邯鄲市峰峰礦區實驗小學的計算機老師,去年一直在農村小學小屯學校支教,他告訴記者,學校為支教老師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和鼓勵措施,如報銷交通費,在晉升職稱上優先考慮等,鼓勵優秀老師去支教。一個好校長對學校的建設和帶動作用更為重要。李子霞現在是邯鄲武安市蘭村小學的校長,來自城區南關小學的他為蘭村帶來了先進的管理思想和育人理念,蘭村小學也與南關小學結成了盟校。

          李彥波老師和李子霞校長的例子并不是個例,為確保農村中小學有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邯鄲市建立了城鎮教師對口支援農村教育的長效機制,每年組織1000余名城鎮教師下鄉支教。豐南區也多管齊下:如生活上照顧,努力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條件;政策上優惠,在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定方面對農村學校和教師傾斜;管理上嚴格,規定在城區任教的老師必須到農村中小學任教1-2年后才能晉升高一級職稱。據了解,截至2008年底,全省城鎮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已向農村學校流動了約2萬人。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為了促進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河北初步探索了聯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等“四種模式”;為解決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入學問題,河北唐山還出臺了農民工子女可無障礙入學的有關政策。

          對于河北省進行的諸多探索,各省教育廳負責人在參觀完河北的多所學校后也有不少感觸: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金燕說,推進學區制改革,操作性強、效果好;而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呂明凱在肯定學區改革和城鄉教師交流措施的同時,對鄉鎮義務教育投入的積極性如何發揮不無憂慮,他還認為讓優秀教師進農村和薄弱校,僅有鼓勵是不夠,要打破教師歸學校所有的制度,確保教師待遇在各個學校都能持平。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仍任重道遠。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