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兩基”目標,中小學布局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牧區義務教育得到加強;學前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擴張;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得到強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和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努力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水平,各級各類教育穩步發展、亮點頻現。
據介紹,從義務教育普及程度看,內蒙古自治區目前總體上處于全國中等偏上、西部12省區前列水平,幾項重要指標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初中毛入學率等已提前達到或超過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在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中,內蒙古自治區小學生均校舍面積增加0.39平方米,生均圖書提高0.77冊,生均儀器設備值由333元提高到367元;普通初中生均校舍面積增加2.25平方米,生均圖書提高5.07冊,生均儀器設備值由295元上升到466元。到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義務教育階段所有中小學生全部實施了免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的“兩免”政策,并對所有蒙語授課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年小學1080元、初中1350元的補助標準補助生活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漢語授課及其他語言授課的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年小學500元、初中750元的補助標準補助生活費。對所有農村牧區(含縣鎮)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按生均給與公用經費、取暖費、寄宿生住宿費等補助。
內蒙古自治區幼兒教育、特別是農村牧區的幼兒教育發展相對較快。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小學招生中接受學前教育幼兒的比例已達95.02%,高于全國88.60%的平均水平。其中農村牧區接受學前教育幼兒的比例為94.07%,比2007年提高近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86.89%的平均水平。
內蒙古自治區采取整體規劃和區域布局調整等諸多措施,將普通高中集中在旗縣所在地以上的中心城鎮舉辦,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得到擴張。2009年,全區各類優質普通高中已達到普通高中總數的1/3以上。
到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等學校達到41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1%,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明顯提高。與2005年相比,2009年全區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增加了6023人,高級職稱教師增加了2143人。博士授權單位達到4個,博士點52個;碩士授權單位8個,碩士點35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87個,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34個;已建設重點實驗室24個,工程技術中心5個;評選了22個自治區級教學團隊和4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了12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高校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不斷增強。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75%以上,高職高專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70%以上。
中職教育發展較快。2009年,全區304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總數達到16.16萬人,在校生人數達到32.7萬人,分別比2002年增加9.88萬人和14.39萬人。
民族教育得到優先重點發展。自治區黨委、政府在統籌規劃各類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優先安排民族教育,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體系基本建立。全區現有33所普通高校開設了蒙古語授課專業和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全區普通高校有少數民族在校學生近10萬人,其中蒙古族8.73萬人,蒙語授課學生2.68萬人。少數民族在讀研究生4158人,其中蒙古族3703人,蒙語授課學生644人。全區各級各類學校中獨立設置的少數民族中小學有小學382所,普通初中158所,普通高中51所,職業中學19所,幼兒園及學前班148所(班)。全區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在校學生占全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總數的比例分別為小學24.15%、初中23.82%、高中27.61%、職業中學16.49%、幼兒教育32.04%、本專科學生28.34%、研究生33.29%。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將繼續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發展,努力向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目標邁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