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的話題正在全民熱議中。12日,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接受《七分之一》節目采訪時稱,“不是延遲退休年齡,是延遲領取退休金。”記者問,“50歲退休65歲領養老金,中間15年怎么辦?”教授說:“男的去養老院做園林義工,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啊!”
目前,相對于延遲退休這一公共議題所承載的重大社會意義和制度價值,有關這個議題所產生的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和說法,卻越來越口水化、娛樂化和弱智化——更可怕的是,這些專家學者有可能就是養老體制改革的制度設計者。
“退休空檔期可做義工”,本身不值一駁,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制度常識和公眾智商的雙重羞辱。從現實利益看,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養老體制,養老金對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而言幾乎就是退休后的唯一生活保障。倘若在長達15年的退休空檔期內只做義工而沒有收入,很多人將面臨生存困境。而從制度層面看,民眾繳納了養老保險,就該享受相應的養老福利,這是政府不容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退休后做義工未嘗不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生活方式,但這只能是一種個人選擇,而不能成為制度安排。
作為清華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楊教授算是養老體制改革方面的專家了,以她的學識不會意識不到這一說法的荒謬之處。所以我很懷疑,這究竟是楊教授的內心真實想法,還是記者逼問下的一種慌不擇詞?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延遲退休的改革方案真的設計成熟了嗎?是否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改革的核心問題解決了嗎?
事實上,延遲退休的改革重點就在于,如果50歲退休65歲領取養老金的話,那么中間的15年該如何過渡?改革當然會涉及利益調整,但改革不是強者對弱者的任意擺布;其次,改革應選擇穩妥方式進行,盡可能減少改革陣痛,并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倘若如楊教授所說,“男的做義工,女的洗衣服”,這不叫改革,這叫利益打劫。
“退休可做義工”背后,有兩種傾向須警惕。其一,改革總拿弱者開刀。很顯然,存在退休15年過渡期的只有企業退休人員,而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包括楊教授這樣的精英群體不需要擔心這樣的問題;其二,改革主題先行。改革應先論證再確定方向和路徑,而目前的養老體制改革是先定方向和路徑再論證,似乎只有“延遲退休”這一條路可走。這樣的改革難免缺乏耐心,甚至有可能走錯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