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寧夏是一個面積僅有6.6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00多萬的名副其實小省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學校少、規模小,與一些高教大省(市)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近年來,寧夏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響亮地提出“西部開發、教育先行”的口號,以“小省也能辦大事、也能有大作為”的決心和勇氣,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提高質量,在短短的10多年間,推動全區高等教育無論在規模、結構,還是質量、效益方面,均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用當下一個流行的詞形容即很“給力”。
與自治區同齡的寧夏高等教育,至今已走過了53年的發展歷程。1958年自治區成立伊始,寧夏師范學院、寧夏農學院、寧夏醫學院相繼創建,拉開了寧夏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畫卷。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壯大,目前全區已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獨立學院1所、民辦高校2所,高職學院8所,高等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全日制在校生已有10萬多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2.54%,已步入大眾化階段,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十一五”時期,是寧夏高等教育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實現了教育部與自治區政府共建寧夏大學,寧夏大學順利進入“211工程”三期建設行列,寧夏醫科大學成功實現升格更名之后,博士點建設進入實質階段。寧夏大學民族預科部擴建為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成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三大民族預科培養基地之一。自治區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了專業、學科門類比較齊全、布局較為合理的辦學體系。全區高等教育與全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同步快速發展,在教育質量、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
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實力明顯提升。這一時期,全區高校在校生人數從8.9萬人提高至1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06年的19%提高至2010年的22.54%。寧夏大學被教育部列為“211工程”建設單位,寧夏醫科大學進入建設博士授予單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進入國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目前,全區已經形成了由1所“211工程”高校、2所多科性大學、4所本科學院(含獨立學院)、3所國家百所示范性高職學院和5所自治區高職學院組成的層次較高、種類齊全、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體系。民辦高校占到全區高等教育的27%,成為全區高等教育增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全區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完成或正在新建、擴建、改建校區,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和實驗實訓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緊緊圍繞提高質量這一主題,寧夏不斷加大內涵建設投入,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努力爭取國家項目,積極推進自治區質量工程建設,建立起了國家、自治區、學校三級質量工程體系。通過開展質量提升工程,全區高等院校已建立起國家重點學科、“211”建設重點學科、國家示范性高職重點學科、自治區重點學科骨干專業體系,基本完成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自治區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體系。僅去年一年,寧夏就完成了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本科優勢特色專業、高職骨干專業、雙語示范課、教學團隊、教改項目、大學生創新計劃、人才培養實驗區、示范性高職建設改革項目等10個項目類別的立項建設工作,完成了2006年以來立項建設的自治區級教改項目、精品課程、教學名師、重點學科(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檢查年檢工作。同時,開發了寧夏高教工作平臺,作為寧夏教育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質量工作的申報、評審和高等教育信息發布等職能,有力地推動了全區高校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作為寧夏高等教育的龍頭,寧夏大學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兩年來,瞄準學科發展前沿和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行業發展重大需求,集中力量推進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打造具有濃郁“區域特色”的學科品牌,優化寧夏高等教育學科構架。今年,該校草業科學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史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實現國家重點學科零的突破和一級學科博士點零的突破,新增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填補了寧夏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空白。
科研服務教學和社會能力顯著提高。通過重點支持高校資源整合,寧夏高校先后建成了與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能源化工重點實驗室、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西北生態退化與恢復重建重點實驗室、葡萄種植與釀酒工程技術中心以及西夏學研究院和回族學研究中心等10多個科技創新平臺,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搭設了廣闊的平臺,成為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囊團。特別是隨著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不斷完善,寧夏大學科研及服務地方水平也不斷提高。兩年來,該校圍繞自治區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節能減排、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沿黃城市帶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主動貼近、積極參與,提供智力服務。通過重點投入和建設,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行列,寧東基地煤化工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實驗室、國家級煤化工檢測重點實驗室、西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重點實驗室、旱區現代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成為國家部委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教育部葡萄與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順利通過驗收。
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寧夏高校先后與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聘請外籍教師和外國文教專家近50名,接收來華留學生700余人。在民族教育方面,協調寧夏大學建立了阿拉伯學院、阿拉伯研究院,同時在阿聯酋設立了孔子學院,配合自治區政府成功舉辦中阿經貿論壇,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巨大反響,對外合作交流領域不斷拓展、層次不斷提升。
不斷深化“陽光招生”行動。在堅持各種信息“六公開”、嚴格執行“六不準”紀律的基礎上,繼續深化“陽光工程”內涵,通過提升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教育考試招生工作的社會滿意度。一是進一步完善了教育考試招生國家、自治區、縣(區)、學校、班級五級信息公示辦法,細化了公示的基本內容、時間、地點及舉報方式,作到了公示內容詳盡、公示信息持續有效、監督舉報不受時限,有力地防范和打擊了各種資格造假;二是在5個地級市政府所在地的7個電子大屏幕、寧夏電視臺、寧夏教育電視臺、寧夏日報等各種媒體上及時公開各種教育考試招生信息,接受社會監督;三是開通投檔錄取信息網上查詢系統,考生可通過登錄寧夏教育考試院信息網,在第一時間查詢到自己的投檔、錄取信息;四是按照考生第一次填報志愿投檔錄取沒有完成的普通高考招生計劃,全部在網上及各種媒體上公布進行公開征集志愿,所有招生計劃全部按照考生志愿錄取;五是邀請自治區人大、政協代表以及考生、家長代表進入閱卷點等主要工作地,對工作過程近距離了解;六是邀請自治區紀檢委、教育廳紀檢組全程參與普通高考錄取監督,錄取點對記者開放,記者可隨時進入錄取點進行采訪報道;七是進一步規范了普通高考部分政策性照顧項目。在評選表彰自治區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的基礎上,按照教育部規定增加了萬分之一的“省級優秀學生”表彰項目,“省級優秀學生”具有保送上大學資格、加分可在全國使用的政策照顧項目;將原來全國使用的自治區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加分項目調整為區內高校使用,并取消了區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的保送資格。對政策性加分考生身份全部在招生“陽光平臺”進行了公示。八是建立了寧夏國家教育考試考務管理網上巡查系統和寧夏教育考試招生信息管理系統,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實行了網上報名和網上填報志愿改革,提高了考務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提高了高考的公信度和社會滿意度。
大力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發展之基。近年來,寧夏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一系列措施包括:召開全區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對教育系統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并對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了表彰;堅持實行畢業生就業情況月報制度,并定期召開全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席會,及時了解和掌握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進展情況;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開展就業服務“八進校園”即“就業政策進校園”、“崗位信息進校園”、“企業招聘進校園”,“就業指導、失業登記指導進校園”、“技能培訓信息進校園”、“創業政策、創業指導、創業培訓信息進校園”、“人事代理檔案托管服務進校園”、“創業意愿摸底進校園”;實施“創業大講堂—優秀民營企業家進高校”活動,邀請區內外知名企業家到高校作創業講座,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培訓;對全區高校畢業生入伍預征工作進了全面動員和安排部署,積極指導各高校、各地教育部門通過講座、校報、網絡、廣播、電視等途徑,積極作好入伍優惠政策宣傳;切實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積極為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信息服務;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和城市教師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近年來,全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0%以上。
塞上江南風云起,六盤山下聽驚雷。寧夏高等教育發展壯大的歷程,是寧夏教育事業乃至新寧夏發展的一個縮影。自治區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為今后10年全區高等教育繪制了一幅更加絢麗的藍圖:到2020年全區高等教育普及率將達到40%,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寧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建成博士授予單位和博士點,覆蓋研究生教育與本、專科教育的全區高等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為寧夏支柱產業——能源、化工、現代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提供人才支撐的高等教育質量、學科、專業體系基本形成;全區高等教育的辦學實力明顯增強,高等教育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顯著提升;人民群眾在寧夏接受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多樣化、高質量高等教育需求基本得到滿足。
“十二五”期間,寧夏高等教育將按照加快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全力實施好六大戰略。
一是實施體系構建戰略。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二是實施特色品牌戰略。支持寧夏大學“211工程”建設,形成一批一流的學科和專業、造就一批知名的學術大師隊伍,努力提高水平。三是實施質量提高戰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扎實實施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四是實施師資隊伍建設戰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為寧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等引進一批大師級、國家級學科帶頭人。加大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候選人的遴選、聘用工作力度。五是加大開放力度,推進交流與合作。把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優先和重點領域,有針對性地選派一批骨干教師作為訪問學者,到國外一流大學研修交流。支持有條件的大學邀請世界著名學者、知名教授來校任教或合作研究,吸引優秀的海外留學人員為本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服務。開通寧夏高校畢業生外國留學渠道,擴大來華外國留學生培養規模,積極推進對外漢語教學,打造高等教育的寧夏品牌。六是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投入體系,把更多的經費投入到師資培訓、教學、科研等領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