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學生干部才能培養領導力嗎?”在前不久由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和鄭州市教育局主辦的第一屆亞太青年領袖大會上,美國青少年領導力開發的創新專家、互動式示范教學實踐的培訓大師凱瑟琳·科對此給出了否定答案。
在這場會聚了17個國家,近百所國內外知名中學400余名學生和教師參與的國際交流平臺上,承辦方鄭州九中的學生會成員負責了會議的一些組織工作,但這些學生加在一起也不過數十人,和該校上千的學生數量比起來不過是“一小撮”。而這就是不少人眼中所謂的中學生“領導力”。
凱瑟琳·科建議大家轉變思路來看待這個問題。領導力可以和更多的學生有關。凱瑟琳·科說,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以服務作為培養學生領導力的一種方式”,再通俗一點說,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變成實際行動來服務社會,那么,非學生干部的那些絕大多數學生也有了培養自己領導力的機會。
鄭州九中校長田寶宏則以一個更為形象的說法來解讀領導力開發對于普通中學生的意義。田寶宏發現,國外學生個性張揚,但國內師生在交往中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交往邏輯:一般情況下,學生和教師的交流并不多,而那些主動和老師交流的通常是一些犯了錯誤和成績退步的學生;而在學生之間的交往中,也存在著把學業成績放大為一個人全部的現象,“他學習好我們瞧得起他,他成績不好,我便不愿和他說話”。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社團引起了田寶宏的注意,“你喜歡跳舞,她喜歡唱歌,他喜歡跆拳道,而他可能喜歡足球或書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某項特長,我們有20多個社團,學生就會用自己的特長加入到社團工作當中。”
別看這個中學里的常規做法,在田寶宏眼里卻有著“改變原有人際交往邏輯”的作用,“當社團與社團之間交往時,不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嗎?當指導老師進入社團后,老師與學生也開始溝通了,而這樣就產生另一種交往邏輯——一個人,用自己的特長,并帶著一份自信和你交流、和你交往、和你溝通、和你成為朋友。”在此基礎上,田寶宏總結出來一套課程,成為該校選修課中的必修課。
無獨有偶,澳大利亞的領導力課程也已被該國列入中學生的必修課。在大會上,澳大利亞中學校長協會會長Sheree Vertigan向中國教育界人士分享了這一信息,她還說,“之所以我們要開展中學生領導力課程,是因為我們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不僅僅在學術方面,在課外活動方面也是這樣。”
事實上,就連中國家長普遍關心的學習成績問題,也能得益于領導力的培養。用凱瑟琳·科的話說,“領導力和學生學習就像兩個焊接在一起的東西,不可分割。”
原因很簡單,學習和領導力都需要有創造力的思考過程,學生如果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比如環境污染和身體健康等,那么他們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這一點已經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重視,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教育部也在積極拓展領導力的課程。
從某種程度上說,領導力開發正是培養學生們一種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能力,而這和中國教育界當下推崇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十分契合。
凱瑟琳·科舉了個例子,比如科學課的老師,他希望學生能將自己所學的學術知識和現實的應用結合在一起。老師針對六年級的學生出了這么一道題,“怎樣把社區的地溝油變成有機燃料”。這要求學生既懂得嚴密的方程式,能夠把地溝油變成有機的燃燒用油,又懂得和社區里的人去打交道,前者需要學生去學化學,后者則要求他們去實地調研,并和普通民眾溝通。
在實驗室里,學生們運用化學知識把地溝油變成燃燒用油,但實驗室的高成本操作如何應用到社區里呢?“社區里有的人很窮,他沒有錢去燒暖氣取暖呀?”于是,學生們通過自己的人脈資源找到了一家公司,并利用自己的口才說服了這家公司提供免費的服務,承諾無償地把地溝油轉變成燃燒用油,然后向貧困家庭提供暖氣、取暖用品。
這還沒完,老師出了新的難題,他希望社區里所有的人都能了解“廢棄的地溝油可以變成燃燒用油”這個原理。于是,學生們又要主動地去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有的穿上西服、打上領帶,學著怎樣在民眾面前去講話,推介自己的想法,有的把自己打扮成燃油桶的樣子到社區里以及餐館里,向大家發一些宣傳材料。
兩年后,這門課程收到的成效是,這個社區一年可以節約300多噸二氧化碳排放。學生還邁出了更為大膽的一步,他們把這個建議——把地溝油變成燃燒用油帶到了州議會。又用了兩年時間,州議會通過了議案,于是,全州所有社區都必須把地溝油變成燃燒用油,不能廢棄。
“開發領導力項目就是用服務社會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凱瑟琳·科說,相應地,學校也可以通過培養學生領導力,來更好地服務社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去練手去參與,培養自己的領導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