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一位壯族“包谷教師”的默默堅守

          首頁 > 

          地方

           > 貴州

           > 一位壯族“包谷教師”...

          一位壯族“包谷教師”的默默堅守

          金祥村,一個隱藏在黔桂交界大山深處,多年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的布依族村寨。在這個地圖上連名字都找不到的偏遠村寨里,卻有一位外來的壯族老師默默堅守了13年,讓村里沒有一名適齡兒童輟學。

          他就是李茲喜,貴州省羅甸縣金祥村油落小學代課老師,“年薪”只有學生家長湊的365斤包谷。但他默默堅守,沒有放棄。這位備受關注的“包谷教師”兩年前領到了當地政府特批的固定工資,今年還榮獲全國五四青年獎章,可在他心里,能當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師,才是最大的心愿。

          "如果我走了,孩子們又要輟學了"

          1995年9月,由于沒有老師,金祥村不少孩子被迫輟學,村支書路培禮等人找到了初中畢業生李茲喜,想聘請他到村小學當老師。

          “沒有教室,也沒有工資,可當老師是件榮耀的事。”李茲喜接受了請求,他的想法如此簡單。

          可是,當他第一次來到金祥村,條件的惡劣還是讓他感到舉步維艱:一座年久失修的茅草房就是學校,四處透風漏雨已無法使用;這個連水田都沒有的貧困村,村民常年只能靠包谷果腹,村支書答應,能給他的唯一報酬就是讓學生們每年湊來365斤包谷。

          他答應了。沒有教室,就把油落組組長吳興國家的茅草房當教室,三四個孩子擠在一條村民們自己釘的板凳上聽課;沒有教具,就自己找來各種形狀的石塊當教具,折一捆小樹枝講加減乘除。

          在這個連生存都很困難的貧困村寨里,李茲喜卻一年又一年把希望帶給山寨的孩子們。面對30多個孩子,語文、數學、品德、美術、體育……從早到晚,他每天都要上滿5節課。每天課后,他還要沿著陡峭山路艱難地走一個半小時,背回50斤水給孩子們喝。

          就這樣,李茲喜在這個偏遠的山鄉默默堅守,365斤包谷的"年薪"拿了11年,可即使這樣,不少學生因家里貧困連包谷都拿不出,斷糧對李茲喜來說幾乎是家常便飯。

          "這孩子犯難的時候,從不吆喝,只是自己扛著。"村支書路培禮說,300多斤包谷不夠半年的口糧,可他從來沒有埋怨過。2005年,好多學生都買不起課本和文具,他回去跟妻子吳小招商量,把家里唯一一頭豬提前殺了,換來700多元買回課本和粉筆。

          不善言辭的李茲喜話語很少,可他內心卻不是沒有動搖過:“很多人曾勸我,在外打工每個月能掙上千元。一次有個親戚工作都給聯系好了,那天晚上我一人躲在屋里哭,眼前卻凈是孩子們,我沒去。”執著的李茲喜說,“如果我走了,孩子們又要輟學了。”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

          在漫無邊際的群山深處,鄉村教師李茲喜像大山里的石頭一樣平凡,可他帶給這個貧困布依山鄉的變化卻有目共睹。沒有一名孩子輟學,李老師像一塊磁鐵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的心。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油落小學唯一一間簡陋的教室里,這句李老師親筆寫的話還貼在教室的墻上。10歲的陸文棉說:“沒人不喜歡李老師,我想好好讀書,我也想考大學。”

          “讓孩子們學習知識后自食其力,讓山區的貧困面貌有所改善”--這就是李茲喜的“教育理想”。十幾年來,他教過的300多個學生,絕大多數都到鄉鎮和縣里繼續讀初中、高中,有些人到外地打工改變了貧困,有些人還考上了大學。今年羅甸縣的中考“狀元”柏學武也曾是李老師的學生,聽到這個消息,他的臉上露出靦腆的微笑。

          李茲喜的奉獻贏得了村民深深的感激。在金祥村,每家每戶都把李老師視為自己的親人,逢年過節一定要把老師請到家里來。可大家都怕他會離開,不踏實的村民們自發組織起來,張羅著給李老師介紹對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善良、勤勞的姑娘吳小招嫁給了李老師,獨自承擔起家務和農活,成為他堅守深山的堅強支柱。

          他的奉獻和堅守沒有被人遺忘,2005年,李茲喜扎根山寨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引起當地領導關注,2006年9月,羅甸縣班仁鄉政府決定從鄉財政每月支出300元作為他的工資。2007年4月,羅甸縣政府又專門研究,決定由縣財政支出,將李茲喜的工資提高到600元。這幾年他不僅連續被評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貴州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今年還榮獲全國五四青年獎章。

          “能教孩子們讀下去,是我唯一的心愿”

          作為一名扎根深山13年的鄉村教師,李茲喜奉獻了他的青春歲月,也收獲了很多,可是,在他心里卻始終有一個痛,就是無法擁有一張教師資格證。“能教孩子們讀下去,是我唯一的心愿。”李茲喜說。

          “雖然對他這樣扎根窮鄉僻壤的代課教師,縣里已經是特事特辦,但是按國家的政策,代課老師要求逐步清退。”羅甸縣教育局長劉海峰說,由于李茲喜只有初中學歷,按照現行政策要轉為正式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

          班仁鄉黨委書記韋啟光說,油落小學只有低年級,只是一個校點,連學校都算不上。按照國家政策,方圓5公里半徑內不應重復設置學校,雖然鄰近的仁興村有完小,但像班仁這樣的偏遠山鄉,山高坡陡,金祥村的孩子如果要到仁興村去讀書,要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才能趕到,如果沒有這個校點,年齡小的孩子們只能輟學。可像這樣偏僻、落后的地方,要招聘到一位符合條件的正式老師實在太難了。

          “像李茲喜這樣扎根偏僻山鄉的代課教師,雖然已經很少,可他們是大山的脊梁。”劉海峰說,縣教育部門已經決定扶持和幫助李茲喜,讓他通過自學或函授教育等提高學歷,爭取取得教師任職資格。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