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師范大學啟動人文強桂發展戰略,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實現了從學術型學科建設向戰略型學科建設的突破,獲得3個文科博士點的授權,社會科學研究能力與水平明顯提升。
廣西師范大學具有76年辦學歷史經驗,形成了人文學科立校、育人、興桂的辦學傳統。廣西師范大學這一辦學傳統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提出了要把廣西師范大學建設成為支持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庫、文化庫和智力庫的發展目標。
2005年10月,廣西區黨委、政府決定以廣西師范大學為基本建設載體,啟動“人文強桂”工程,從2005年到2007年,每年給學校下撥400萬元,總共12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研究基地建設,以產生一些在全國高校有影響的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和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整體提升廣西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和研究環境。
“人文強桂”工程的實施,為廣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的活力。廣西師范大學不負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托,創新“人文強桂”理念,完善“人文強桂”機制,確保“人文強桂”從理念到實踐的落實,“人文強桂”的歷史積淀在新時期得到了有效強化和不斷彰顯。
學科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2006年初廣西師范大學獲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古代文學3個文科博士點的授權,實現了廣西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零的突破。2007年4月,學校以科技廳2006年經費安排中的項目“構建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若干重點理論與實踐問題綜合研究”為支撐向國家博士后管理委員會申請項目博士后獲得批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經人事部組織的專家嚴格評審,經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審核、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這也是國家在廣西設立的第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人文強桂”建設工程實施以來,由于博士點的突破、學科平臺的搭建、研究條件與環境的改善,學校的社會科學研究隊伍建設成效頗為明顯。從2005年—2007年,依托“人文強桂”建設工程的5個重點研究基地,先后送培畢業博士21人,引進博士27人。
社會科學研究能力與水平明顯提升。從2003-2008年六年間,廣西師范大學共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8項,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西南邊疆項目5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8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7項。而1991-2003年十三年間,該校僅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項。
在人文強桂工程的支撐和推動下,廣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整體實力得到提升,科研視野得到擴展,科研競爭力有了明顯改善,學校在科研的方向與領域上更強調關注國家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強調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的政策傾斜下,橫向項目數量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如在承擔的38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有32項是從廣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提出問題,充分反映出人文社科專家對廣西現實問題的關注;2007年廣西師范大學與廣西區測繪局簽定的《廣西歷史地圖集》獲得項目經費100萬元,創下該校文科科研橫向項目經費之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