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南孔圣地浙江衢州多舉措共促教育均衡化發展

          首頁 > 

          地方

           > 浙江

           > 南孔圣地浙江衢州多舉...

          南孔圣地浙江衢州多舉措共促教育均衡化發展

          衢州教育源遠流長,朱熹等名人都曾在衢州講學,圣人孔子后裔也曾長期居住于此,因此有“南孔圣地”之稱。自古以來,衢州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12月11日,2013“教育環浙行”記者來到了這座儒風濃厚的歷史文化名城,探訪當地教育情況。

          衢州總人口有251萬,其中在校學生有37萬多名,專任教師2萬多名。在這個經濟發展在浙江有待“后發崛起”的地級市,多項教育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7月,衢州就在全省率先啟動幼兒園配備男教師計劃。

          2012年9月,衢州市教育局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與此同時,衢州積極探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機制。

          名校托管讓農村孩子享受城里學校待遇

          記者走進了衢州柯城區航埠鎮民族小學。該校門口寫的是民族小學,校園里的石頭上卻刻著“大成小學民族校區”。正當記者疑惑時,隨行人員解開了記者的疑團:名稱的變化,反映的正是柯城區實行的“名校托管”模式。為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2006年,柯城區教育部門開始“一校兩區”的實驗,由城區名校托管偏遠農村“弱校”。托管后,兩所學校在管理上是同步的,名校的老師也會到農村學校教書,真正讓農村學生享受到了城市學校的待遇。2007年6月,大成小學接管了民族小學。

          民族小學所在地的村民80%以上是畬族。托管前,民族小學有11個老師,151名學生,用大成小學校長徐雪芳的話說,素質教育基本沒有實施。托管后,大成小學在資金、師資力量等多方面對民族小學進行“再造”。學校投入資金改善了民族校區的辦學條件和環境,使民族校區成為“浙江省第一批農遠工程實施先進學校”。在師資方面,大成小學組織多名骨干老師到民族校區任教。徐雪芳說,部隊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學校如果這樣的話對學生并不好,所以大成小學到民族校區任教的老師都會呆上3年左右,而不僅僅是做做“面子上的事情”。

          該校的一位老師還告訴記者,學校定期組織民族校區的學生到本部(大成小學)去上課,為期三天,這些同學和本部的同學結成對子,吃住在本部同學的家里。這樣不僅促進了資源的均衡配置,還拉動了兩個家庭之間的感情,該老師說,有的城里家長還不時到農村學生家里串門。

          值得一提的是,大成小學對民族校區的建設不僅停留在人、財、物等的建設上,還結合民族校區漢化嚴重的實際,開設民族體育項目、民族歌曲課等促進民族學校文化內涵的發展。徐雪芳告訴記者,學校還組織了六屆的“三月三風情文化節”,創編《烏米飯的傳說》等畬族情景劇,提高師生的民族文化素養。這些活動,也豐富了畬族村民的業余生活,讓原本逐漸消退的畬族文化重新煥發出活力。2013年,該校成為柯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

          “名校托管”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山村小學的教學質量。記者采訪的鹿鳴小學托管的是七里完小。該校校長介紹,經過托管,兩個學校的差異逐漸縮小,七里完小還在全區學科教育質量統測中排到了農村學校榜首。這讓當地出現了學生回流的現象,不少家長又讓孩子回到農村上學。

          教師驛站打造山區老師在城里溫暖的“家”

          記者來到開化縣齊溪鎮中心學校。正值上課期間,教室里并沒有老師,所有學生都盯著教室前方的大屏幕,“聽”實驗小學老師講課。

          “同步課堂”是該縣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由一所城區學校對接幾所農村薄弱學校,依托現代化信息設備,讓農村學生同步享受到城區學校的優質課程資源。

          在開化縣北門小學,記者看到了仍在改造中的教師驛站。這是開化縣“教師溫暖工程”其中的一個項目。隨行人員介紹,該縣外地青年教師居多,農村學校老師進城辦事住宿存在很多不便。對此情況,開化縣利用閑置的北門小學學生公寓,按照青年旅社的模式進行改造。走進教師驛站,記者看到里面有兩張單人床,帶有衛生間,房間內還配置有電腦,有陽臺,看起來很是溫馨。

          目前教師驛站一期改造已經完成,二期改造還在進行,建成后將有142個標間,可容納284個人。記者還了解到,城區無房外地青年教師也可根據就業協議,五年內免費入住驛站,農村學校老師進城辦事、培訓可憑證件入住。教師驛站,溫暖教師。

          龍游北辰小學: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龍游縣北辰小學是記者走訪的最后一個學校,位于龍游縣工業園區。學校的成立,吸引了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

          走進北辰小學,處處是新的,暫新的桌椅,暫新的室內籃球場,甚至學校里還沒有綠化,隨處可見光禿禿的土地。這是一所今年9月份才投入使用的新學校,設施齊全。別看學校現在只有300多名學生,這300多名學生卻來自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涵蓋10個民族。記者看到的十多個學生中,基本都是外省學生,最遠的學生是云南彝族的,她從家坐汽車到學校要三天時間。

          該校老師說,學校的學生不僅來自于全國各地,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10歲就讀了5年級,有的13歲了還在讀四年級,有一個學生在老家從沒學過英語,在這邊英語課就有點吃力。但這些都不是問題,在學校老師的努力下,這些學生一定能趕上來。由于學校環境好,師資條件也好,很多學生轉到北辰小學后,還把親戚的孩子也喊過來上學。

          該校老師還介紹,學校學生中,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占到97%,其中,省外戶籍學生達到70%。學校的創辦,解決了園區企業職工子女就學難的問題,對保證弱勢群體享受公平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