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大學生活幸福嗎 志愿很重要

          首頁 > 

          地方

           > 廣西

           > 大學生活幸福嗎 志愿...

          大學生活幸福嗎 志愿很重要

          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是否滿意?不滿意的原因是什么?大學幸福指數高不高,與高考填報志愿又存在什么聯系?6月18~23日,本報發起大學生對所學專業和就讀院校滿意度調查,對區內外300多名在校生和畢業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過半大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不滿意,在這些學生中,高考填報志愿時,父母、老師等外界曾施加過影響。

          “不幸福”源于所學非所愛

          在這次問卷調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區內外數十所高校的330名在校生和畢業生參與了調查。學生的學歷層次從高職高專、本科到碩士。調查結果顯示,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和勉強可以接受的接近53%,對專業非常滿意的不到一成。

          大學生們為什么會對所學的專業不滿意?調查顯示,大學生最“怨恨”專業的原因是,目前所學并非所愛,比例占到了37%左右;接下來的原因是課程枯燥難懂,約25%;老師的講課能力有限,不到10%。

          在對就讀院校的評價方面,不喜歡在讀學校的大學生,不滿意的約為兩成,非常滿意的不到8%,大部分學生對學校的評價是在一般或滿意之間。若要談及不滿意的原因,“不是理想的學校”所占比例最高,超過42%;其次是課程無聊或教師講課水平有限,超過37%。

          國內知名的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公司,曾對我國2009級大一新生對專業的滿意度進行過調查,調查結果與本報調查有類似之處。在那次調查之中,對專業很滿意的人群只占4%,不滿意的學生超過六成。

          “志愿之瓜”強扭多不甜

          記者在分析調查問卷時,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在大學四年里,從大一到大三,對專業滿意的評價都維持在40%左右,其中大二最高,為46%。而到了要與社會對接、面臨找工作壓力的大四階段,滿意度降到了27%。多名接受采訪的大學教師認為,這與就業壓力有直接關系,學生到了“出口”時,驟然發現專業與社會需求匹配的不易,對專業更容易產生質疑。

          在大學對專業學習有沒有幸福感,填報志愿時,各種影響的角力不可小覷。問卷調查顯示,在對專業滿意的學生中,有超過四成的學生坦承,填報志愿時主要是聽從“內心的召喚”。而對專業不滿意的群體中,自己的影響力只占到了15%左右,父母親友、高中老師等外力作用為主要因素。目前在區外一所高校就讀的大一學生小斌告訴記者,他完全不愛數字,但父母一定要他學習金融,如今真正學起來,才知道什么叫“強扭的瓜不甜”。

          廣西一所示范性高中的校長認為,從拿到分數到填報志愿,留給學生的時間太短,加上考生的分數未必達到想上的學校要求,一系列的因素造成最終就讀的學校和專業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此外,由于目前用人單位都看學生是否出自名校,因此部分高中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志愿填報的指導時,會建議他們本科階段選學校,研究生時再挑專業,這也導致很多“拉郎配”現象。

          高中缺了職業規劃環節

          大學課程為何容易讓人感覺枯燥?大學里專業的“非幸福感”為何比例那么高?記者就此采訪了部分大學教師和招生老師。

          廣西一所大學長期從事招生工作的李老師告訴記者,大學生對學習的專業不滿意,志愿填報占不小的原因。他通過長期與大一新生接觸發現,填報志愿時,真正有主見的學生,大約只有15%~20%,他們高中畢業前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學什么專業,甚至未來想在什么行業發展,而大部分人,對這些都“拿不定主意”。

          這個現象與我國高中階段職業生涯、職業規劃等教育缺失有關。歐美不少學校在中學階段已開設了相關課程,讓高中生對一些職業或行業有些感性的認識;或者大學有靈活的政策,在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之后,還允許學生“轉專業”。而在區內,大學允許轉專業的比例非常小,如果學生接觸了專業之后才發現“非己所愛”,已經晚了。

          廣西大學土木學院一名教師告訴記者,大學的課程主要分為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課三個層次,學這些課程就像建樓房一樣,基礎課沒打牢,后面就會越學越難懂,越學越枯燥。以該校填報志愿非常火爆的土木專業為例,課程中的基礎知識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理論性很強,很難說有趣。專業基礎課力學、制圖也不容易學。這些沒學好,專業課就會很吃力。

          區內一所三本院校的新聞專業教師韋先生告訴記者,部分學生不愛專業課有兩個原因:第一,專業是父母的選擇,不是他們的;第二,部分大學老師的成長是“從大學到大學”,沒有“實戰”經驗,學生對這些老師的課就不太感興趣。

          喜歡未必是真愛

          為了給本屆考生提供更多的細致信息,已經考上大學的學生們踴躍參與本報的“高考幫幫團”,對填報志愿選擇專業這個問題,提供了自己的建議。多名接受采訪的學生告訴記者,很多高中生對大學專業缺乏了解,其實不少專業并不是自己以為的樣子,盲目的喜歡未必是真愛。劉先生是2008級學生,據其介紹,他中學比較喜歡物理,于是志愿填報時填了廣西民族大學物理學,但真正學了以后才知道,該校上的是理論物理,量子力學等課程非常枯燥,雖然學校也讓學生拿教師資格證,往師范類方向“轉型”,但課程太過專業,學的很多內容以后都用不上,自己真是沒有興趣學。

          今年在北大讀大一的學生李同學也告訴記者,不少高中生都以為心理學是一門偏社科類的學科,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很愛這個專業,就報了,結果學了之后才發現,其實有的學校這個專業偏理科,有很多腦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做大量的實驗,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填志愿鎖定“興趣”關鍵詞

          在早報設計的問卷調查中,有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請大學生結合自己當年填報志愿的經驗或教訓,給今年的大學生提出填報建議。

          參與調查的大學生都認真地給出了建議。根據大學生回答統計的關鍵詞看,114人提到專業,86人提到了興趣,64人提到堅持。此外,選擇、學校、就業、愛好等關鍵詞,也被很多大學生提及。

          一名西北工業大學的大一學生提醒,填志愿應該仔細了解每一個所填的學校,包括學校歷史、發展特色、優勢學科、學校地理環境等等。選專業時更應慎重。例如,計算與科學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學數學的。即使是同一個專業名稱,不同的學校也有比較大的差別。例如能源與動力工程,在西工大分為水下動力與飛行器動力,而且是偏向動力系統,與能源關系不大。而其他學校,有偏向鍋爐方面的,有偏向電力系統的。

          此外,很多大學生都建議,應該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但也要參考家人和老師的意見。在填報志愿前通過搜索,進入目標學校的官網,或者一些高校的新生群等多渠道了解想填報的學校和專業。

          還有大學生特別提醒,一定要注意了解各高校的專業錄取規則。涂同學介紹,他去年理科考了631分,A志愿填報了同濟大學,其中第一專業和第二專業是土木類和車輛工程(汽車),這兩個專業都是該校的“王牌”專業,加上該校的錄取規則,如果第一專業沒有被錄取,后面的專業會有2分的專業級差,由于這兩個專業的梯度沒有拉開,最后他只能被第三專業錄取。據悉,各高校在提檔后的專業錄取規則各不相同,常見的有分數優先、專業優先以及專業級差三種方式,考生在填報時,應仔細閱讀各高校的《招生章程》,看其專業錄取規則是什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