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金鳳凰 村校大變樣
——遼寧實施師范類畢業生農村從教計劃破解師資難題
陽春三月,遼北大地春意初顯。在遼寧農村中小學校采訪,所見所聞令記者如沐春風。
教室里書聲朗朗,語音室鍵盤作響,校園內笑語歡歌,操場上舞姿飛揚,以往“死氣沉沉”的農村學校生機勃發。
這一切源于遼寧省實施的“高校師范類畢業生農村從教計劃”。早在2007年,遼寧省教育廳啟動實施了“縣以下農村中小學一校一名師范類本科生計劃”,通過政府購買崗位、待編安置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師范本科畢業生到縣以下農村中小學任教。2009年,遼寧省將此“計劃”與國家“特崗計劃”合并實施。到2010年,全省共有7654名師范類畢業生被納入“農村從教計劃”,在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第一線擔當重任。
農村教師結構改變
鐵嶺市昌圖縣七家子鄉二河村,地處遼寧最西北,與內蒙古一河之隔。村里的小學兩排平房,漆成天藍色,雖簡陋卻很整潔。
2007年,從鐵嶺師專畢業的韓勝利和馮晨雪來到這所小學。至今仍讓他們記憶深刻的是,自己在教室里上課,窗外三五成群的大爺大娘扒窗戶往里看,持續了近一個月。村小負責人孫立仁說:“學校10多年沒有年輕人了,村民是來看新鮮的。”
其實,孫立仁自己也愛把目光投到這些年輕人身上。“2009年又來了兩個大學生。4個年輕人把學校的氣氛鼓搗得熱熱鬧鬧。”操場上,年輕人和孩子們追逐嬉戲,踢毽子,玩籃球,唱歌,跳舞;計算機教室里,孩子們和年輕人學說英語;就連學校的板報也讓年輕人描畫得五彩繽紛。“這樣干才有奔頭啊!”
以前,學校英語課沒人會教,放放磁帶;體育課不愿動,跑步糊弄;音樂課沒“細胞”,放錄音機。六年級班主任、57歲的張占山老師無奈地說:“老教師也使勁兒往前趕,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學生成績總是全鎮倒數第一第二。”孫立仁曾幾度想辭職,“教學質量太低,愧對村民。”
二河村小教師“老氣橫秋”的狀況在遼寧省農村中小學并非個例。據了解,自從2004年遼寧省取消師范類畢業生統一分配后,農村中小學補充新教師失去保障,有的學校多年未進一名新教師,農村教師年齡結構老化,斷層現象嚴重,村小尤甚。
“大學生的到來,改變了農村學校的師資結構,緩解了農村學校教師短缺的狀況,基本保證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農村孩子初嘗教育公平的成果。”鐵嶺市教育局局長高景鐸說。
農村課堂有了活力
新賓縣木奇鎮上堡小學是撫順市東部山區的一所完小。在學校五年級教室里,記者發現,兩人一桌的課桌兩兩相對,分三組擺放,11名學生跟年輕女教師英娣之間的討論十分熱烈。課堂上,新課改中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體現得恰到好處。
提起英娣,47歲的村小負責人吳連鵬眉開眼笑,“英娣可是學校的寶貝。”英娣從渤海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后,2010年初通過“農村從教計劃”來到上堡小學,立刻被安排當四年級班主任。學校把探索高效課堂的改革試驗交給英娣。
短短一年,英娣帶給學校的變化十分明顯。全鎮教學質量評估,英娣所帶班級名列第一。這樣一來,老教師坐不住了。57歲的陳春民是六年級班主任,原來他不用多媒體教學。現在,他設計“導學教案”,開始探索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
英語是山區學生的弱項。上堡小學的英語過去由50歲的侯宇新教。“我高中畢業,在撫順師專培訓半年就上崗了。英語說得像漢語,還帶一股苞米味。”24歲的曹靜教英語后就不同了。她是撫順師專英語專業畢業,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領著孩子們邊玩邊學,把英語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們的成績一路提升。
撫順縣湯圖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在10年未進人的情況下,近兩年新添7名師范畢業生。僅一年時間,初中部英語就由全縣12個鄉鎮排名最末升至上游水平。
新賓縣教育局副局長衣林東感慨地說,大學生們帶來的現代教學理念和最新教學方式“引爆”了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
畢業生農村安心從教
截至2010年底,遼寧省基本實現了每個鄉鎮建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這使師范類畢業生看到了到農村任教的職業前景。而農村教師工資得到財力和制度的雙保障后,減少了畢業生的后顧之憂。
為吸引畢業生到農村安心從教,遼寧省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為納入“農村從教計劃”的師范類畢業生提供眾多優惠政策:接收學校沒有編制的,待編安置;有編制的,優先在教師編制內安置;納入計劃畢業生在校期間申領國家助學貸款并且服務期滿兩年以上的,由政府代還貸款本金和利息;無助學貸款債務的,工作滿4年,其學費由政府一次性返還;畢業生的工資、“三險一金”與當地教師相同。
同時,對于納入“計劃”的畢業生取消見習期、提前定職定級;根據自愿原則,畢業生的戶籍、檔案關系可保留在工作地市、縣教育局,免收戶口、檔案托管服務費。黨、團等組織關系統一轉到工作單位。
“農村從教計劃”的優惠政策對師范類畢業生具有很強吸引力,就連城市學生也開始青睞農村教學崗位。“坐車上班一個多小時,不算遠。最重要的是這里給我搭建了良好的成長平臺。”新賓縣南雜木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大學生教師劉海濱說。劉海濱是撫順市籍、渤海大學畢業的學生。
記者采訪所到之處,真切感受到“農村從教計劃”深受各市、縣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廣大農村中小學的熱烈歡迎。遼寧省大學生就業指導局劉鑄主任說,“農村從教計劃”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該計劃在制定之初就著眼于解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以及高校師范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農村從教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得益于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
政策引導畢業生扎根農村
不過,采訪中記者也發現,“農村從教計劃”在推行中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方面,農村學校思才若渴;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財政困難,補充教師積極性不高。新賓縣教育局副局長衣林東幫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按每個教師月工資最低1500元計算,每增加1名教師,地方財政每年就要多支出1.8萬元。這對財政困難縣來說是十分艱難的事。因此,在一些地區,盡管有空余編制,也不聘用公辦教師,而是低薪聘請代課教師頂崗。
雖然目前遼寧省實現了縣域內中小學教師工資、津貼標準一致,但城鄉間教師績效工資水平仍然差距較大。不能回避的是,農村教師工資水平低,生活環境差,導致農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不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范類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的積極性。
在新賓縣木奇鎮,記者看了上堡小學英娣和曹靜老師的宿舍,條件十分簡陋。“新賓縣已經盡量把新畢業的年輕教師安置在各鄉鎮的初中或中心校,部分學校還給他們的宿舍安裝了電視,拉上了網線。”撫順市教育局人事處副處長秦艷麗說,“農村學校大多沒有像樣的教工宿舍、食堂等生活配套設施,外地來的畢業生住宿和吃飯問題不好解決。此外,農村交通不便,文化建設滯后,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還有醫療、教師子女上學等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農村教師隊伍將難以穩定。”
但這些問題終究會得到解決。鐵嶺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長馮忠波說,市教育局一直在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把省里的政策落實到位。同時,市縣都千方百計解決畢業生的后顧之憂,盡一切可能讓他們在農村安心從教。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實施師范類畢業生“農村從教計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解決農村教育的難題。劉鑄說,這個模式同樣適用于醫療衛生、畜牧養殖等涉及農村現代化建設諸多領域和行業的畢業生。果真如此,那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天地就會更加廣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將迎來新的春天。
■采訪手記:期待農村教育明天更美好
3天驅車800多公里采訪,當看到一所所農村學校因一項惠民工程而改變時,興奮與感動潮潤了我的雙眼,連日的舟車勞頓隨即煙消云散。
興奮的是,農村學校終成梧桐樹,引來一批批金鳳凰前來棲息。感動的是,一批又一批在城市里見過世面的知識青年又轉身回到黑土地的懷抱。他們無怨無悔,為農村孩子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
教育規劃綱要在第十七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中指出,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創新農村教師補充機制。積極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完善代償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艱苦邊遠地區當教師。
一方面農村學校教師老化,結構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師范類畢業生就業難度逐年加大。遼寧省在此間找到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契合點,讓師范類畢業生學有所用的同時,使每所村小至少擁有一名大學生。這樣,農村學校就有了新希望,農民子弟的明天就會更加美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