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大學階段培養創新能力已晚 須從中學抓起

          首頁 > 

          地方

           > 上海

           > 大學階段培養創新能力...

          大學階段培養創新能力已晚 須從中學抓起

          在高校眼中,創新人才究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日前,一場有關“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鏈構建”的研討會在上海中學舉行,來自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海洋、法學等十余個領域的百余名校外專家接過聘書。他們認為,創新人才,首先要學會提問。

          學會問“為什么不”

          同濟大學副校長陳以一坦言,高校經常遇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學習非常努力,求知欲望非常強烈,他們也提問題,但核心卻是,“老師,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到底是什么?”

          “這些學生可以成為令人放心的專家,但很難成為‘拔尖創新人才’。”陳以一認為,創新人才的提問能力必須十分出眾。他們樂于提出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包括“是什么”“為什么”等理解性的問題,更包括“為什么不是”“可否不是”“如何不是”等批判性問題,而且后者會很多。他們善于多角度提問題,不僅質疑書本,還質疑自己,不僅質疑失敗,也質疑成功。他們還會設想和提出對被質疑問題的一些解釋,并對自己的解釋有肯定、懷疑或否定性評價。當然,他們也非常樂于與老師、同學分享問題,交換意見。

          陳以一強調,這些與創新有關的素質,如果到大學才去培養為時已晚,必須從中學甚至更早階段就形成培養鏈。

          找到興趣在哪

          如今,上海中學和高校合作從最初的數學、科技領域,拓展到機械、汽車、金融、法學等16個專門方向。來自該校的數據顯示,兩屆已畢業的科技班,學生在高中所學專門課程、所做課題與他們升學專業領域選擇的匹配度超過了95%。2011屆金融實驗組學生,50%選擇進入經濟、金融等相關專業深造;2012屆EP賽車組學生,66.7%選擇進入機械、汽車等工程類相關專業深造。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于建國認為,高校科研力量走入高中課堂,作用正在于此,“不在于幫助中學生積累多少知識,而在于挖掘他的興趣,把他的潛能真正激發出來。”他坦言,如今,高考錄取程序由電腦系統控制,一名真正對化學很感興趣的學生,可能綜合成績低于一名對化學并無太大興趣的同學,從而失去進入高校相關專業的機會。高校開展創新人才培養和自主招生改革,雖然也遇到很多困難,但必須在保護學生興趣方面繼續努力。

          陳以一也認為,“一些高校期望深度合作的中學,校領導會抱怨我們的嘗試增加了中學的負擔,但我們還是要立足改革,哪怕是有缺點的改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